孩子,长长的路你慢慢走

夜读·开卷有益


【资料图】

《孩子,长长的路你慢慢走》是一本给孩子的幸福成长书,更是一本送给全天下父母的暖心教养书。

全书分为六辑,谈读书与做人、谈科学与哲学、谈志趣与理想、谈成长与美德、谈生命与人生……36位作家以柔软笔触真诚分享朴素的教养心得。

孩子,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愿你在时间的长河里波澜不惊、静待花开。

本文选摘文章出自《孩子,长长的路你慢慢走》一书。

一位父亲的教育选择

作者:沈佳音

1

白卷和33分

蔡朝阳,家住绍兴,人称“麻辣语文教师”,曾和朋友合著《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引发轰动。但当他的儿子菜虫面临小学择校时,他思虑再三,还是选择让儿子上公办小学。

原因有三:首先,读公办小学是最经济划算的;其次,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在公办小学,菜虫可以遇到足够多的同龄人,满足他与同龄人交往的需求,发现与他相似或者截然不同的孩子;最后,他认为,小学里的课程、成绩之类的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有一段时间安静地待在书桌前专心做某事的习惯。

最核心的要素仍在于家长。开放的观念与温和坚定的信念,可以使家长更有力量。

蔡朝阳家的房子原本对应绍兴当地最好的小学,但他卖掉学区房,放弃让孩子读名校的机会,为孩子选择了并非名校的蕺山小学,理由是“环境好,作业少”。

蔡朝阳想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不急功近利的、有足够时间去虚度的童年,“上小学,学校不是决定性的,童年才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时期”。

自然,他不会给儿子额外布置课外作业,也不会给他报任何学科的辅导班。

不过,开学一个月后,蔡朝阳就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老师的声音里透着担忧:“菜虫爸爸,今天考试,虫虫一道题也没做,把空白卷交了上来。”

挂了电话,蔡朝阳没有紧张,只是有些好奇。下午菜虫放学后,他问:“菜虫,你们今天考试了?”

“嗯。”

“那你考了几分啊?”

“我没有分数啊。”

“没有分数?”

“爸爸,什么叫考试啊?”

原来,菜虫不知道什么叫考试,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遇到这个叫作“考试”的怪物。考试的40分钟里,菜虫在玩切橡皮。这是开学的最初一个月里他和同桌最喜欢玩的游戏。

没过几天,菜虫回来跟他说:“爸爸,今天考数学了,我考了33分。”

这就是菜虫求学生涯的开端。后来他再没有交过白卷,但也谈不上逆袭。对于儿子的成绩,蔡朝阳和妻子的态度是,不做过多的评价。若分数高,就简单表扬一下;若分数低,则顾左右而言他。

人生很漫长,因而童年的准备阶段尤为重要,这个准备不是指分数名列前茅,也不是指品学兼优,而是在意志、品质之外,始终保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

身为教师,多年来最令蔡朝阳感觉力不从心、无从帮起的,就是那些丧失求知欲的孩子。他说:“关于养孩子这件事,谁没有过满满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呢?”但他和妻子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焦虑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自己去承担,不要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生活中,蔡朝阳和妻子也一直被亲友指责过分宠爱孩子,没有原则。蔡朝阳却觉得自己育儿从不“佛系”,但也不“鸡娃”,只是大家在乎的东西不一样。“我在乎的是什么呢?我在乎的是他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负责的人,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我的理念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不放纵。”

2

你的孩子,值得你信赖

不过,在菜虫小学升初中时,蔡朝阳还是买了一套学区房。

菜虫上四年级时,原来和他在同一所小学的三个熟悉的姐姐,都上了初中。其中两个进了同一所普通学校,另一个去了一所名校。

开学一个月后,菜虫参加聚会时碰到三个姐姐,听她们各自吐槽自己学校的各种规定:不准戴头饰、不准戴挂件、不准涂指甲……作业还多得不得了,要做各种试卷,据说作业时常会做到半夜。

这两个姐姐吐槽时,名校的姐姐一直不作声,突然轻轻地说了一句:“这算什么啊!在我们学校,不准笑。”

菜虫正在拿筷子夹肉,惊得肉都掉了,问:“不准笑?”

接下来几天,菜虫就开始“未雨绸缪”,催促妈妈:“该买学区房了,我要去那两个姐姐上的学校,而不是那所不准笑的名校。”

蔡朝阳夫妻俩按儿子说的办了。

但是初中跟小学完全不一样,一进去,就面临中考的压力,每个孩子都没有办法躲避。入学摸底考时,菜虫的成绩很差,数学和英语都没有及格。

面对菜虫的成绩,蔡朝阳真的不焦虑吗?

“肯定焦虑啊。孩子上小学时我焦虑,上初中时我也焦虑,但是焦虑是没有用的,消除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化焦虑为动力。”

蔡朝阳把自己消除焦虑的办法总结为6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如果你焦虑,那就管住你的嘴,不要在孩子耳边念叨;迈开腿,到外面散步去,不要在孩子身边待着。把学习交给孩子自己,你就去做一些你可以做的事,力所能及、能够帮到孩子的事。”

还有一个策略:就事论事,见招拆招。

“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没关系,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找到根源,不要说我们的孩子完了,怎么办。有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里有一对买了学区房的夫妻,老婆永远在担心孩子要是不读好学校,将来吸毒了怎么办,你不要认为你的孩子这次单元考试成绩下降,他将来就会学坏。”蔡朝阳说,“我上初二、初三的时候,还是一个浪荡少年,每天跟一帮小混混在街上玩,打电子游戏、打台球。寻找自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是在20岁以后才找到自我的。你的孩子,值得你信赖。”

尽管已经选择了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管理相对宽松的学校,菜虫还是不喜欢自己选的这所学校,觉得学业很艰辛。有一天,他突然问蔡朝阳:“爸爸,你以前不是说让我读国际学校吗?”蔡朝阳说:“读国际学校也是有门槛的,要学英语,要考试。”菜虫说:“爸爸,你给我报个英语班。”

于是,菜虫第一次上补习班。补习班的老师对蔡朝阳说:“你们家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都是父母逼着来的,只有他是自己要学。”

这是菜虫在学习上最投入的一次。他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他当上了英语课代表,还在学校得了“腾飞奖”。

3

在变革的时代,教育何为

菜虫的成绩的确不算好,蔡朝阳对此也毫不讳言:“我不会把我的孩子塑造成很成功的学霸形象,他不是的。到目前为止,他还不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杰出的小孩,但是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现在上国际学校,我都看到他在持续地进步。”

他给儿子起名“菜虫”,虫子很渺小,但是虫子有虫子的自我,它不需要为了别人而改变自我。或许有一天,它还会破茧成蝶。

“菜虫是一个独特的小孩。我们不期待他出人头地或出类拔萃,而希望他能以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生活在这世上。”他相信菜虫是有后发优势的。

有一次,在从上海回绍兴的车上,蔡朝阳和菜虫讨论为什么有的父母费尽心思让孩子去接受各种各样的好教育,去名校就读,等孩子大学毕业后却让他们回到家乡,在自己身边做一名公务员。“你的孩子,他的征途可能是星辰大海,而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要限制他?”

他打趣说:“为什么很多男人30岁以后就不再进步了?因为他们没有自我,生活都是父母安排的。他们常这么想,父母逼我上大学,我上了;逼我去当公务员,我当了;逼我去结婚,我结了;逼我生孩子,我生了。30岁以后我的人生我做主,我要去玩了!为什么我专门指责男人而不说女人呢?因为很多女人30岁以后当了妈妈,这个身份会让她们有巨大的动力去学习。”

蔡朝阳喜欢说一句话:“爱你所爱,如其所是。”你爱你的孩子,就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他自己。

蔡朝阳的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游戏公司,公司里最厉害的设计师其实是一名厨师。在做设计师之前,他做了6年厨师,因为他父母觉得家财万贯不如薄技随身。就这样,这位最棒的美术设计师辛苦地做了6年厨师,直到入职这家游戏公司。

而这家游戏公司的老板在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做了一次主题演讲,题为“寻找不存在的人”。题目的名字来源于特斯拉公司在网上发布的一份招聘信息——我们在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人。

“他们所说的不存在的人,是一直都存在的人,只是这些人之前从未被命名过,比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飞行员是不存在的人;在电脑发明之前,程序员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人一定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保持着无限可能性的终身学习者。他们可以适应无法掌控的未来。”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真正确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要有自我,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蔡朝阳一直强调的。他说:“我们不要再拿过去的那种方式去教我们的孩子了,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处于深刻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再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种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去教育孩子,那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所以,父母要树立崭新的教育观,要做爱学习的父母,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

“当初卖掉学区房,没有让孩子读名校,你现在回想起来后悔吗?”最后,我问他。

“当然不后悔,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蔡朝阳回答道。

宝贝,这是妈妈自己的人生,

我只是顺便带着你

作者:水湄物语

宝贝,你的妈妈,真的比较懒。

上周写亲子旅行,好多人表扬我特别有教育理念,特别会给我家嘟嘟设计教育路线,等等。

其实我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厉害。我只是比较偷懒而已。

因为周五、周六都是我带娃,带去儿童乐园,带去上足球课,带去绘本馆看书,其实都得我陪,那还不如出门去旅行,反正也是陪他,而且能让自己也出门散散心。

结交朋友这个事儿,也是因为懒。

妈妈们都懂的,两个妈妈带两个娃,要比一个妈妈带一个娃轻松很多很多。两个娃互相之间吵架、和好就可以弄出很多花样。轻松啊!

在这里先不探讨偷懒如何改变人生轨迹(话说我一直想写一篇《因为我比较懒,所以我过得比较好》的文章,来讲述偷懒是如何变成第一生产力的)。

我想说的都是,妈妈们,先要照顾好你们自己的人生,才是正经事。

“宝贝,我可以牺牲一下,最多半年好吗?”

第一次听到泰国陪读妈妈的故事,简直让我震惊。

记得是嘟嘟的足球课,我在旁边刷八卦,刷刷刷,突然听到旁边两个妈妈聊八卦,我的八卦小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泰国那边的国际学校蛮便宜的,大概四五千一个月吧,有些妈妈初中就出去陪读了,到孩子上大学才解放。

哇,初中,陪到高中毕业上大学,那不就是整整六年的牢狱生涯吗?!

一位妈妈,为了孩子,放弃国内的工作,放弃国内的朋友,放弃跟先生的团聚,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仅仅是因为要以比较低的价格让孩子上国际学校。

真是有点难以想象呢!其实我能接受这种方式,但逻辑应该是:

泰国那边天气暖和,物价低。我给自己放个两年的假,写个小说,学个画画,正好。那边国际学校也不贵,让孩子过去读个两年书,把英语学好,接触下不同国家的朋友,了解不同的文化,说不定还可以学个潜水、帆船啥的兴趣爱好。

你看,其实结果并无太大差别。

差别是你自己更重要,还是孩子更重要。

对了,我跟朋友探讨过,我能牺牲的最长期限,大约是三个月,最多半年。

也就是,在我的利益明显不如孩子的利益大的时候,我可以勉强地牺牲自己——最多半年!

直到遇见小熊之后,我才了解到:在恋爱中,最重要的人,不是“亲爱的你”,而是“我自己”。

在那之前,我曾经为了爱情,变得妥协、犹豫、自卑,变得完全不像我自己。直到遇见小熊之后,我才明白:最好的爱情应该是,我们都会变成更好的那个自己。而不是为了我们假想中的“为了你好”,不断消耗自己的生命。

嘟嘟出生之后,我了解到:最好的亲情也是如此!

一位母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看到自己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面对障碍的不放弃,面对生活的乐观,等等。

那些所有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所以我每天晚上也坚持刷牙来着,哭!)

这是我自己的人生,孩子他终究会离我而去,他也会有他的人生。

在我们一起旅行的这段日子,我是他的导游,是他的旅伴,但是,我不会变成他的仆人和奴隶。我会向他演示,如何翻越高山,横渡大海,面对凶兽猛禽毫不畏惧,一路哼着小曲喝着小酒,到达最终的目标。

等他长大了,等他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他就会离开我,但是他学会的是,翻越高山和大海的本领,面对凶险的乐观。这样,我们都能到达我们认定的美好未来。

而现在,我要认真过好我自己的人生,宝宝们,只是顺便带着。

孩子的心声

作者:采铜

我应该是当了父亲以后,才学会倾听的。

与孩子的交流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因为孩子心里面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大人之间交流,话说半句,就已经知道了全部的意思,因为彼此的心理可以互相推知。但是对于孩子说的话,大人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接近孩子的世界观,才可能理解。

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所以他们喜欢触摸,见到没见过的东西,就要上去捏一把,用手去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大人会觉得这样太脏了,或者会有危险,就老是禁止孩子这样做。孩子理解不了大人的担忧,就像大人理解不了孩子的好奇。

孩子对花草和动物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由于平时接触得少,所以一走进大自然就很欣喜。孩子总是喜欢问家长,这朵花叫什么名字,那棵树是什么树,家长自己也不知道,幸好现在有诸如“形色识花”这样的程序可以一扫而知,掩饰自己答不上来的尴尬。大人早已习惯了处在人工的环境里,不会感觉任何的不自然,但是孩子能分清楚,什么不是自然。

孩子很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在大人眼里不值一块钱的小玩意儿,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宝贝。如果宝贝被抢走,孩子会不会觉得失去了整个世界?我不知道。但至少可以肯定,孩子对一件东西的珍视程度,跟这件东西的价格基本无关。这也是大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在大人看来,两万块钱的包包肯定比两百块钱的包包贵重,毋庸置疑。

孩子不是“屁都不懂”,他们有自己的是非观,他们知道诚实是美德,他们知道应该帮助弱者,他们还知道朋友的可贵。孩子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有些孩子会劝爸爸戒烟,爸爸付之一笑,心想孩子真不懂事。孩子说要保护地球,不会随手乱扔垃圾,而大人总会买很多用不着的东西,每天都在拆快递盒和包装袋。

孩子最懂得谁对自己好,心怀感恩,孩子不会出计谋“搞死”别人,不会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孩子爱某一个人,就会大声地直接说出来。孩子不开心时也会直接哭出来,不会藏着憋着,但是马上又会破涕为笑,雨过天晴。

孩子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顶多就是吃些好吃的。对于大人,孩子内心渴望的是更多的陪伴,而不是溺爱。对于学习,孩子本来就有求知的本能,孩子内心里都是上进的,但是他们无法忍受的是,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的劳役。

孩子都好强,有好胜心,但他们都认同要在公平的规则下竞赛。一起玩的时候作弊是被鄙视的,同时他们不轻易言败,输了还想再来。

荷兰文化史家赫伊津哈写过一本经典著作叫《游戏的人》。他考察了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游戏形式,总结出来,游戏的历史跟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古老,许多人类社会的活动都是游戏的衍生。同时,所有的游戏都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严肃性”。为什么游戏反倒是严肃的呢?因为游戏必须在一个大家都遵守的规则之下才有玩的意义。遵守规则,是一件严肃的事。

于是我们会观察到,孩子恰恰是非常严肃地对待“玩”这件事的。孩子玩起游戏来都很“正经”,一丝不苟的,几近庄重。此为大人所不及。大人觉得,游戏就是游戏罢了,玩个乐子的东西而已。大人经常打断孩子们的游戏,甚至禁止孩子玩各种游戏。大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侵入的是孩子眼中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世界。

与游戏一样严肃的东西是动画片。动画片为孩子构筑了一个自由而绚烂的想象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孩子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事情他做不了。但是在动画的世界里,孩子可以代入到角色中,上天入地,成为英雄、成为同伴、成为被所有人信任和尊重的人。

动画片这种形式本身就适合呈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比如在《猫和老鼠》里面,猫会遭受各种“厄运”,比如会被拍扁,变成一张纸那么薄的“猫片”。这种场景在真人电影里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在动画片里却自然而然。孩子看了哈哈大笑。孩子很聪明,他们既知道这种事情不会在现实中出现,同时又觉得这些东西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活”在那个幻想的世界里。

在很多动画片里,猪会说话,熊会说话,马会说话。难道大人应该指责说,猪会说话,是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侮辱吗?不能,因为动画片是动画片,这是想象的世界,这是孩子所喜爱的世界。

孩子也有他们的鉴赏力。在我儿子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给他看宫崎骏的电影。等到了三年级时,他已经看完了宫崎骏的大部分电影。他会告诉我说,迪士尼的动画片不如宫崎骏的那么有意思。

我应该是当了父亲以后,才学会倾听的。

我不认为我的智慧比孩子更高级,我们只是各不相同。只有少数的天才方可以融通这两个世界。晚年的毕加索说:“我用了一生的时间才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点点奥特曼。我记得这部片子的情节都很类似,每一集都是奥特曼被怪兽打得奄奄一息了之后突然爆发,把怪兽打败。后来我成了大人,我发现后来的孩子还是那么喜欢奥特曼,也许是奥特曼这样坚韧的保卫人类的意志打动了他们,他们会觉得:当他们做出跟奥特曼一样夸张的手臂动作以后,可以和奥特曼一样勇敢。

这就是孩子的心声。

我觉得大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至少应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长长的路你慢慢走》不仅是一本给孩子的幸福成长书,更是一本送给全天下父母的暖心教养书。本书收录了俞敏洪、麦家、钱文忠、余华、贾平凹、梁晓声等36位作家写给孩子的书信和随笔。全书分为六辑,谈读书与做人、谈科学与哲学、谈志趣与理想、谈成长与美德、谈生命与人生……字字真诚,句句戳心,饱含着无限爱意与期待。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